日前,汉中市公布了中心城区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单,红星剧院、东方红商场、陕西理工大学北校区多栋教学楼等承载几代汉中人记忆的老建筑榜上有名。
保护和利用好历史建筑,对保护传统风貌、延续历史文脉、留存城市记忆、提升城市品质意义重大。保护历史建筑究竟是保护什么?如何活化利用历史建筑,更好地放大其当代价值?历史建筑如何与现代建筑、当代生活融合,使其在开发利用中得到永续传承?
最小干预,尊重历史原真性
汉中历史悠久,文化厚重,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截至目前,陕西省历史建筑数量共计884处,其中汉中市有149处。在全省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他5个分别是西安、咸阳、延安、榆林、韩城)中,汉中市已公布的历史建筑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汉台区、城固县、勉县,以近现代、民国时期和清代的陕南传统民居、工业建筑居多,建成时间在100年以上的土木结构建筑占比较大。
“历史建筑是支撑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单元,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2018年以来,汉中市政府先后公布了中心城区三批历史建筑,建设年代从清末民初跨越到20世纪80年代,它们充分反映出汉中地域特色和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勾勒出汉中市历史人文和城市发展演变的脉络,是一本见证城市发展历程的‘活字典’。”市政协副主席、市住建局局长刘颖表示,近几年来,中央、省上出台多部规范,对历史建筑保护要求越发清晰。
保护传统风貌建筑的临街立面和其他有价值的外立面及体现历史风貌特色的部位、材料、装饰等。2021年以来,中央和陕西省先后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若干措施》,提出要保护体现历史建筑核心价值的外观、结构和构件等,及时加固修缮,消除安全隐患。
今年3月,住建部出台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规范》,对历史建筑的保护重点予以明确,特别是结合当代生活需要,进一步创新了活化利用方式,如规范中提出历史建筑应优先延续原有使用功能,并应改善结构、增加厨卫等内部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升级改造,让老建筑更好“活”在当下
位于汉台区东大街184号红星剧院,坐北朝南,外型古朴大气。近日,这里举行了一场民族乐器演出活动,海报还未撤换。该剧院负责人穆弘斌告诉记者,红星剧院前身是1952年建成的人民礼堂,1979年10月拆除后在原址上新建,1981年12月竣工。2016年,为顺应发展和满足市民社会文化需求,按照“修旧如旧”的理念对其内部设施、外部墙体和整体环境都进行了升级改造,2020年改造完成后的剧院达到国家B级标准,承接了包括汉中市春晚在内的多项演出、晚会和赛事。
“这次升级改造的不仅是设备设施,还是管理理念的一次升级。”近年来,该剧院改变传统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阔新的经营演出思路,在增强内在创新能力和产业辐射能力的同时,推出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活动经营策略。今年5月,依托汉中市歌舞剧团扎实的文艺创作基础,该剧院策划推出了儿童剧演出项目,在剧场首场演出《三打白骨精》收获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改造后的老建筑焕发了新活力,实现了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与红星剧院延续原有使用功能不同,多处民居“上榜”第一、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单的丁字街、东关正街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径。由传统民居改造的各类概念餐厅、酒吧、艺术展馆、新式茶馆里人流如织,频频在社交媒体上“出圈”,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潮流之地。古老的街道焕发生机,形成集美食、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中心城区地标商圈。
修护利用,续写城市历史文脉
趁着暑期,陕西理工大学日前正对此次上榜的北校区501楼进行保护性修复。
“目前,我校纳入名单的历史建筑全部在有效保护、利用中。”该校国资处负责人孟凡强介绍,该楼是一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U形建筑,其中南楼用作工程训练中心,东楼和北楼改为学生公寓。本次修复主要是对建筑内部上下水、供电条件进行了改善,卫生间内部进行改造,同时更换了破损、锈蚀的门窗。在采访中他多次说道,修护不会改变楼宇外观,只做内部的装饰装修和设施条件的改善,并会定期按照建成时间分批次请权威机构对校园内的历史建筑进行安全鉴定。
现阶段,该校正在搜集、整理不同历史时期的教学、研究仪器设备,利用501楼内原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实验室建设办学仪器设备历史陈列馆。“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的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周培源先生就曾在501楼办公,像这样背后的故事还有很多。”孟凡强说,下一步,该校将继续深入挖掘历史建筑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要牵头部门,刘颖表示,全市住建系统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汉考察重要指示精神,时刻牢记总书记嘱托,持续扩大优秀历史文化的影响力。下一步,市住建局将联合相关部门出台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方面的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修缮程序,科学引导历史建筑修缮,不断提升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水平。同时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谋划包装一批文化传承项目,积极争取中省资金支持,探索社会化投入模式,不断强化日常监管保护力度,加大宣传引导,在全市营造历史建筑保护的良好氛围。